在北京秋意渐浓的时节,位于首都郊区静谧湖畔的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迎来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财务骨干。这座由财政部代管的高端财经人才培养基地,再次因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卓越的社会贡献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我国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继续教育的重要平台,这座学院正以专业化、国际化的办学特色,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成立于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亲自为学院题写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校训。这十六字箴言不仅被镌刻在校园最醒目的石碑上,更深深融入到了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二十余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高端财经人才培养、注册会计师审计实训以及财经智库研究在内的四位一体发展格局。
在学历教育方面,学院开展了会计、审计、税务和金融四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与传统高校不同的是,这里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有专业课程均采用案例教学和实战模拟的方式开展。学生们在攻读学位期间,必须完成不少于六个月的专业实践,这些实践基地遍布国家部委、大型国企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这种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尚未走出校门就已然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实操能力,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接近百分之百的水平。
相较于学历教育,学院的高端培训业务更具特色。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三所国家会计学院之首,这里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级财经管理人才的特殊使命。每年有超过两万名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来到这里参加培训。培训课程涵盖会计准则、内部控制、税收政策、金融监管等前沿领域,授课教师既有学院专职教授,也有来自政策制定部门的专家和业界资深人士。许多学员反馈,在这里的学习不仅更新了知识结构,更拓宽了政策视野和工作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的国际教育培训项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学院自2016年起开始为沿线国家财经官员提供培训课程,目前已累计培训来自百余个国家的三千余名官员。这些项目不仅传授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搭建起国际财经交流合作的桥梁。许多外国学员表示,通过培训他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深刻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发展模式。
在智库建设方面,学院近年来成立了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金融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围绕国家财经领域的重大改革问题开展政策研究。学院专家多次参与国家重大财税金融政策的论证和咨询工作,提交的多份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决策部门的重视和批示。这些研究不仅支撑了学院的教学培训工作,也为国家财经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校园环境与硬件设施也是学院的一大亮点。占地面积达340亩的校园环湖而建,拥有国际标准的教学楼、图书馆和文体设施。所有教室均配备了同声传译系统和远程会议设备,可以同时开展多语言、多场次的国际培训。图书馆藏书虽然数量不多,但全部为专业财经类书籍和期刊,更订购了全球主要的财经数据库,为学员和教师提供了极为专业的学习研究条件。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挑战,学院近年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仅所有课程都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还开发了虚拟仿真实验室,学员可以通过VR技术模拟企业财务决策和审计实务。这些创新举措使得学院在教育教学现代化方面始终走在国内同类院校的前列。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对高端财经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张凤玲表示,学院将继续坚持“立足首都、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财经人才。
行走在秋日的校园里,湖畔的芦苇随风摇曳,教学楼里传来阵阵讨论声。这座没有本科教育的特殊院校,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践行着为国家培养财经人才的使命,成为推动中国财经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来自新疆某企业的财务总监王女士在培训结束后感慨道:“在这里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财务工作的价值,不仅要做专业的会计人,更要做国家经济的守护者。”这样的评价,或许正是对这所学院办学价值的最好诠释。